以色列研究型學府本-古里安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款低成本紅外傳感器,這款器件僅0.6um厚,包括納米材料層、納米柱和超薄金屬箔片,能夠將紅外光轉為可見光成像,不僅能夠讀取1500nm波長的紅外光,而且紅外光在另一側轉為人眼能夠看到的可見光成像。這款儀器的研發不僅提高了紅外傳感器的實用性,更讓紅外傳感器的大規模應用具有了可能性。法國原子能委員會電子與信息技術實驗室(CEA-Leti)開發出了一種采用中紅外硅光子學技術的下一代光學化學傳感器原型,可以集成便攜式設備中。
技術的不斷突破也推動著紅外傳感器的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近日,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新技術以NASA的裝備紅外光傳感器等為基礎,通過分析計算目標區域火災前后圖像之間的比率對數,然后將結果轉化為二進制圖像以區分燃燒區域和未燃燒區域,更準確的獲得了火災位置、燃燒程度等信息。在第29屆中國國際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展覽會上,武漢高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提到,公司正致力于民用消費品市場的開拓,未來,紅外傳感器將會更廣闊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為了推動紅外傳感器的研發,我國也發布了相應的規劃。2017年12月,我國工信部發布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智能傳感器等相關產業,智能傳感器技術產品實現突破,到2020年,紅外傳感器等傳感器的性能顯著提高,在模擬仿真、設計、MEMS工藝、封裝及個性化測試技術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備在移動式可穿戴、互聯網、汽車電子等重點領域的系統方案設計能力。
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SDReports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紅外傳感器市場規模到2024年將達到100億美元,與2014年73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相比,其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3.22%。對于相關儀器儀表企業來說,要重視紅外傳感器的巨大作用,緊跟市場潮流,實現紅外傳感器的技術突破和升級。